banner

家长留言

语言加工

LANGUAGE PROCESSING

“语言到底该如何训练?“我们的语言加工体系是通过基于认识神经科学的大脑认知训练、基于运动神经科学的交互式运动训练的共同作用下,促进感觉神经发展,打开语言输入通道,激发内隐学习模式自动收集语言范式,以重启孩子的自然语言学习系统。”

错误的方式

一个人想将一脸盆的水通过一根很细的水管注入到水桶中,但他很快发现水桶的水上涨得非常缓慢。于是,他把脸盆换成了水缸,期望能加快注水速度。这么做显然很愚蠢,现实中也没有人会不更换更粗的水管而去更换更大的水缸。这仅仅是一个常识,但在如何让语言障碍的孩子获得语言方面,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常识。儿童学习语言的正常程序是输入、加工和输出,对应的是感知、理解和表达。孩子先要有很强的环境(语言)信息的感知接收能力,而我们的孩子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像有一道封闭的墙,语言信息输入不进去。有的双胞胎孩子,同样长到3岁,相同的家庭语言环境,哥哥的语言信息接收效率是正常发展弟弟的10%-90%不等。长此以往,兄弟俩的差距越来越大。从双胞胎的例子可以看出,语言落后不是外部语言信息供给不足,而是因为输入的“水管太细”,大部分信息被屏蔽了,真正能够进入到大脑的信息量少之又少。然而家长总是希望让孩子暴露在更多的语言信息中,例如参加“1对1的语言训练”,使用强化物不断重复让孩子死记硬背仿说一些单词、句子,或牢记住一、二个回合的对话,或通过图片达到指物命名。为了输入一个词都要教上几十、几百遍。而浩如烟海的语句组合、语言千变万化的内涵外延是不可能依靠被动学习教出来的,这样的训练最终导致出现刻板语言,即使能说,大都是仿说,因为学到的仅仅是一些“知识”,即“字词”,无法产生连接,因此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更没有逻辑性语言和主动语言。因此,以开小灶的方式通过不断重复教授语言知识增加外部信息供给量,而对孩子较低的语言接收能力或是说输入效率视而不见,这样的训练对哥哥这样的孩子几乎无济于事,能力将止步于仿说和指物命名,终生不会产生可以交流的语言。

内隐的方式

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们的父母是否在我们小的时候曾经刻意的、反复的教我们说每一个单词每一句话?是否告诉过我们哪里该用动词、哪里使用形容词、哪里该用介词?是否指导过“你”、“我”、“他”该如何使用?答案显而易见,这些奇怪的场景在我们的记忆里从未发生过。语言的复杂性决定了语言不可能被“教会”。


nyfs.png

语言的训练应该着眼于解决输入效率低的问题,在相同时间、相同的输入环境中,让哥哥接收到语言信息的效率与弟弟相同。


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显示出极高的适应能力,面对庞大、复杂且高难度的任务,大脑就会自动进入内隐学习模式。人类获得语言的过程是自动的,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去发现语言结构和规则,却可以在言语行为中准确的使用它们。这就是语言学习所必须的内隐学习模式。一个“了”字有十三种用法,并没有老师教过我们或让我们反复练习,甚至我们都没有听说过这十三种用法,但我们作为中国人却可以把所有的“了”用得炉火纯青。内隐学习的特质揭示了我们幼年学习语言的条件和过程,在我们刚刚出生,智力几乎等于零的时候,语言的学习就已经以内隐的方式开始了。很显然,我们母语,就是在我们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用内隐学习方式获得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通过家人的对话自然记忆语言的内容并自动提取语言的语法规则,即自然出语。但语言障碍的儿童却因各种原因无法启动这种高效语言学习模式,这是因为他们的感觉神经发育迟滞或沉睡,导致感官世界不同程度的封闭着,感知语言信息的能力极弱,就如同在放在水中的海绵,外面包上了一层防水壳,信息输入效率低,造成大脑接收到的信息量太少,无法开启内隐的语言加工处理模式。


重构内隐语言模式

内隐学习是更高效、也是获得可以用于沟通的语言唯一方式。对于有语言问题的孩子,我们要做的仅仅是通过找到关键性问题并予以支持,恢复其内隐学习能力,使其自主发展语言。

我们的语言加工系统与其他“1对1语训”关注输出端和试图增加信息供给量不同,我们更关注输入端的输入效率,即重建语言信息输入能力。如果把出语言比作水满外溢,我们的训练就是让堵塞的水管顺畅,增加信息进入大脑的速度,等待水满溢出。这个过程中任何单一的方法都无法重建语言信息输入能力,我们必须通过逆向运动神经训练体系、静态专注体系以及配合我们独有的“视觉图形训练”体系,对感知力、专注力、自控力和理解力进行多维度训练,以提升大脑输入信息的效率。让孩子在主动的内隐学习过程中无时不刻的调用自己的大脑参与到高级别的语言学习活动当中,孩子一旦开始主动学习,大脑就会不断的海量吸收环境信息,吸收的不仅包括大量的词汇,还有词汇背后微妙的释义;不仅包含复杂的语法规则构成,还有毫无规律、更无法解释的习惯用语。从发出音节,到对话二字、三字、四字、整句。。。再到主动语言出现,直至产生可用于交流的、有逻辑的复杂语言。学习者将以内隐的方式自动习得这些知识和规则,像我们小时候那样自然的获得语言发展。


符号化脑神经语言训练体系“脑语图”

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的脑机制有二个,一个是微尺度的大脑生理神经机制,即神经信号机制,以脑电位为内容,脑电波为表示形式。功能为组成神经能量系统,作用是神经自主语言系统,调控生理活动,具有物质性。一个是零尺度的大脑心理意识机制,即神经信息机制,以脑语义为内容,脑语图为表示形式;具有精神性,组成脑语符号系统(神经自然语言系统)。

大脑微尺度和零尺度机制对比图

序号

  内容

大脑生理机制

大脑心理机制

1

特征区别

生理神经

心理意识

2

机制标志

神经信号

神经信息

3

物理尺度

微尺度

零尺度

4

内容表示

脑电位

脑语义

5

表示形式

脑电波

脑语图

6

性质

物质性

精神性

7

功能

组成神经能量系统

组成脑语符号信息系统

8

作用

神经自主语言系统,调控生理活动

神经自然语言系统,调控言行活动

语言文字符号是一维系统,与之对应的现实环境是三维系统,顶慧基于对儿童语言神经环路的深刻理解,通过创立二维的“脑语图”符号言语训练体系,帮助认知、语言障碍儿童连接一维和三维世界,成功的使其获得自然语言。


社交和语言一样无法被动训练

在儿童社交场景中,语言能力举足轻重。不会说话当然社交无从谈起,即使那些轻度障碍的孩子会说话,但他们在语言逻辑、语言理解、细节描述方面的缺陷仍将阻碍其社交的发展。


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交也不能通过“教”而获得。给孩子灌输更多的社交技巧以及通过学习社交故事记住更多的社交场景,这些做法往往效率低下。社交所需要的能力甚至比语言更为复杂,表现为不知道如何处理与潜在同伴之间的关系。更有能力差的孩子靠“熊抱”或招惹同伴来表示友好或引起注意,这是有社交意愿但缺乏社交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像语言一样不能通过外显的被动学习方式获得提升。


我们的社交加工并不是依靠一个一个的社交小故事来提升社交能力。这样训练就像现在的AI助手一样,记住无数个对话场景,并在需要时调用。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孩子能否有机器一样存储能力记住上千亿条数据场景,以毫秒计算快速搜索存储数据后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而是我们人类至今并未造出一个能够感知情感和情绪的机器人,这是因为我们人类不仅有像机器一样的理性记忆计算,还有人类独有的感知计算能力。这是现今AI无法达到的。你会从别人的语气和变化的脸色进行变通,当置身于社交场景时,是该与理据争,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是该不屑一顾,还是要感同身受,是该耿直,还是婉转,是该炫耀,还是谦逊,是该直接反驳,还是认可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是该直戳要害关键,还是不断迂回寻找机会,甚至是该保持亲密,还是退避三舍........所有的选择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需求乃至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做出的,根本不可能“教”得会,所有这些都是在自身能力提升后,通过内隐学习自然获得的。


当他的能力可以充分理解语言、深刻把握情感,以及读懂敬畏规则,你想看到的社交场景自然就会出现。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支持民生薄弱环节,推动医疗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

logo
  • 家长咨询请扫描

    家长咨询请扫描

  • © 2022北京顶慧意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25947号-1

    版权与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