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从孕期的24周就有了听觉神经反应,出生时经过产道挤压触觉首先介入,然后是看到光亮,视觉介入,吃到母乳,味觉和嗅觉介入。至此,幼儿的感知神经开始全方位的接收环境的刺激。“三翻六坐八爬”在幼儿的成长中至关重要,运动落后造成刺激减弱,往往会伴随语言落后。在55周时,幼儿语言神经的功能发育基本成型。开始有意识的呀呀学语,模仿大人。未来几个月内,视听觉及语言神经中枢成型,记忆神经元成熟,感觉神经反复的接收刺激,激发了表达意图的欲望,促使周围运动神经活跃。手足和头部的肌肉动作完成了协调,为气流、喉、声带、舌、唇等发音器官的配合动作发出语音说话做好了准备。直到1岁半之前,早期的语言出现。如果此时孩子还不能发音,家长就会及时就诊了。”
除器质性障碍外,语言障碍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仅仅是说话晚,即“言语发育滞后”,也叫作“语迟”。但“迟”并不是“无”,也不意味着“差”,最关键他必须听得懂大人说话,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贵人语迟”。这种儿童观察能力很强,不分配注意力说话,反而使环境进入大脑的信息效率更高。所谓贵人语迟可能是“嘴比脑子慢”要比“嘴比脑子快”成功几率会大一些吧。但这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这样的语迟除了在出语期会引起家长的焦虑外,并不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真正的困扰。
但有些问题就没有这么乐观了。
有一类儿童的语言发展结果和语迟孩子完全不同,他们有着持续的语言障碍。这是由于负责语言发展的神经组织未能承担应有的功能所致。这类孩子幼儿期听不懂指令,如果5岁之前还不能有超过5个字的可用于交流的语言,这会形成智力发展的落后,学龄期,学习类似“1+1=2”的简单数学都会非常困难。
上述语障的儿童随着年龄的生长会转变成智力残疾,不同的是无论何种程度的语碍儿童都可以经过早期训练获得语言能力和生活能力。但这个障碍最大的问题是早期表现与普通的语言迟滞不易区分,最大的危害是当家长意识到到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已经到了外显性的表达阶段,错过了最佳干预期。我们最常听到家长讲的场景就是妈妈发现孩子语言发展缓慢,但爸爸或老人站出来用“贵人语迟”的观念及“长大就好了”观点反对,最终造成家庭无法面对的结果。
语言的神经障碍可分为中枢神经障碍和周围神经障碍。中文无语症90%来自位于左侧大脑半球的语言区中枢神经障碍,其中包括运动性语言中枢、感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和书写中枢。前两者若神经发育缓慢,会造成语言障碍,后两者发育缓慢,会造成读写障碍。
法国医生布洛卡检查了一个去世的失语病人的大脑,确定了一个与说话相关的语言区——运动性语言区。其位于额下位的后部(44、45区),这个区域控制舌、腭的说话运动,损伤后患者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讲话,也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但却在语言表达方面非常困难。这种障碍叫做运动性失语或表达性失语症。之后又有一位叫做威尔尼科的医生发现,位于颞上回后部(22区),也有一个与言语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区域。所不同的是,这个区域损伤后病人虽然可以说话,却听不懂别人的话,甚至也不理解自己在说什么。这个与言语感知密切相关的区域就被称做言语感受区或感觉性语言中枢。
这种失语的症状叫做感觉性失语,
所谓失语是指曾经具备语言能力但现在失去了,这与我们这里讨论的为什么一些障碍儿童从未拥有过适龄的语言能力有些不同但又密切相关。从布洛卡和威尔尼克的研究来看,感受性和理解性区域其实是语言信息的接收和加工环节,而运动性就是输出环节。儿童的语言发展也同样遵循着这样的客观规律——语言信息接收、语言关联加工和语言表达输出。这是三个不容缺失、也不容顺序颠倒的串联环节,任意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造成语言障碍,只是感觉性或运动性的不同,语言发展的最终结果也不同。
如果一个孩子听不懂说话,或只会仿说,或经过长时间图片训练只能认物、命名,却不能组织有逻辑和场景的语言进行适龄能力的沟通,比如不能区分“你我他”、不能将掌握的词句应用于适当的场景,这些都是输入和加工环节出了问题,我们称之为感觉性语障。
人类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简单的说流体智力就是与生俱来的、推动人成长的原始能力。晶体智力是在流体智力推动下后天习得的。语言就属于晶体智力的范畴,语言有问题的孩子原由早期一些学习语言必备的流体智力偏弱,导致大脑对语言信息无法接收或接收效率低于同龄孩子,大脑成了无米之炊,加工、输出也就无从谈起。不说话的孩子当中大部分都是在这个环节出的问题。这类孩子再细分还会有两种类型,一是从小就不会说话,到2岁半左右甚至3、4岁还不会,或只会咿咿呀呀的,好一些的也只是叫爸爸妈妈。另一种是2岁之前还不错,甚至会背唐诗、儿歌以及仿说一些词语短句。但2岁半左右反而开始退化,直到什么也不说、什么也听不懂了。这是由于缺失的能力不同造成的更为细分的语言障碍类型。
另一种类型是因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加工处理环节出了问题,同样是因部分流体智能偏弱导致的。这类孩子信息输入大脑后,却缺乏对语言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其中有一部分孩子机械记忆较强,可以记住很多名词和句子,结果只会“仿说”,不能对话。而语言的发展与智力的发展又相互影响,这就导致只会“鹦鹉学舌”的孩子智力发展落后、理解力差。一个三岁的孩子只能仿说,或被图片训练方式训练得只会“指物命名”,其智商也一定是缺损的。
另外,人脑部12对周围神经连接头部的各脑区和各个器官,如这些语言的周围神经发育迟缓,与脑区语言中枢连接不畅,会影响有听觉能力的孩子发出声音,产生语言信息传入传出障碍。
语言的表达环节出现功能性障碍的,称为运动性语障,这是在语言输出环节的器质性障碍。继续划分可分为信息和声音两种障碍类型。信息器官障碍,即人头部的耳、眼、舌、鼻、头皮等器官的发育迟缓,或肌肉细胞等能量不足,产生输入信息障碍。声音器官的障碍,即人头部的声带、舌、唇、口腔等发声发音器官发育迟缓,或肌肉细胞等能量不足,致使发声音困难或口齿不清。声音障碍又可分为发音障碍和构音障碍。发音障碍包括发声、音准、音节和重音以及韵律等语言方面的问题,它能反映的是孩子的语言输出效果。构音障碍包括舌头、嘴唇、咽喉、牙齿、硬腭、软腭、鼻子及嘴巴等部位中的任意一个有问题,都将引起构音障碍。
单一的运动性输出语障在不说话的孩子中占比很低,更多是感觉性的输入和加工型语障。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儿童因为不说话或说话晚被确认为自闭症,这是一个严重误区。
语言和社交---在儿童社交场景中,语言能力举足轻重。非语言沟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交,或者说不是家长想要的社交能力,只是没有更好办法的权宜。而即使那些轻度障碍的孩子会说话,但他们在语言逻辑、语言理解、细节描述方面的缺陷仍会阻碍其社交的发展。
但问题的关键是,语言和社交这两项能力并不能通过“教”而获得。给孩子更多的单词、语句、灌输更多的社交技巧以及通过学习社交故事记住更多的社交场景,这些做法往往效率低下。我们经常看到太多这样的画面:孩子坐在老师面前,用强化物引起孩子的注意,辅以动作示范、指示指令、图片命名等方式学习“语言”。老师重复着十遍、百遍的示范和仿说,孩子被动接受着。老师看上去的确很辛苦、很尽责,教具和教学内容也很丰富,但学习效率低下。普通孩子输入一两遍就会了,而这个特教老师却要重复100遍,且只能教会指物、命名这些简单的名词等级,至于更高级的比喻、隐喻、抽象、想象、思考、逻辑以及可用于交流的语言等,这种低效方法无从谈起。
社交更是如此。社交所需要的能力甚至比语言更为复杂,表现为不知道如何处理与潜在同伴之间的关系。更有能力差的孩子靠“熊抱”或招惹同伴来表示友好或引起注意,这也是有社交意愿但缺乏社交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像语言一样不能通过外显的被动学习方式获得提升。
我们的社交加工并不是依靠一个一个的社交小故事来提升社交能力。这样训练就像现在的AI语音助手一样,记住无数个对话场景,并在需要时调用。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孩子能否有机器一样存储能力记住那么多的场景,而是我们人类至今并未造出一个能够感知情感和情绪的机器人,这是因为我们人类不仅有像机器一样的理性记忆计算,还有人类独有的感知计算,这是现今AI无法达到的。你会从别人的语气和变化的脸色进行变通,当置身于社交场景时,是该与理据争,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是该不屑一顾,还是要感同身受,是该耿直,还是婉转,是该炫耀,还是谦逊,是该直接反驳,还是认可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是该直戳要害关键,还是不断迂回寻找机会,甚至是该保持亲密,还是退避三舍。。。。所有的选择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需求乃至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做出的,根本不可能“教”得会,而是在能力提升后通过内隐学习自然获得的。
当他的能力可以充分理解语言、深刻把握情感,以及读懂敬畏规则,你想看到的社交场景自然就会出现。
© 2022北京顶慧意和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25947号-1
版权与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